韩 达 课 题 组

韩 达 课 题 组

JACS | 一种基于DNA的协同催化剂

作者:张铭芷

在化学或生物体系中,催化反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通常催化剂包括RNA和蛋白质等等,然而在工程分子系统中,DNA亦被证明可用于非共价催化反应,展示了在化学、材料及药物方面嵌入式精密控制的可能。例如,DNA催化可用于在分子诊断中的信号放大;其可进行信号回复的特性使其可用于设计逻辑电路,从而组建基于DNA的神经网络。

近期,钱露露课题组发表题为“A Cooperative DNA Catalyst”的研究文章,深入讨论了DNA元件用于协同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。

催化主要分为三类:简单催化、变构催化以及协同催化。简单催化指的是加入少量充当催化剂(X),在燃料链(F)的帮助下可以诱发大量的信号输出(Y),但不改变催化剂(X)的量。变构催化是指在需要加入诱发剂(A)的情况下,催化剂(X)在燃料链(F)的帮助下可以产生大量信号输出(Y),但在这个过程中催化效率与诱发剂(A)的加入量无关。协同催化指的是在诱发剂(A)和催化剂(X)共同存在的情况下,燃料链(F)帮助大量的信号输出(Y),在这个过程中,诱发剂(A)的加入量与催化效率呈正比的关系。

img1

img2

与其课题组先前的工作类似,此次设计的协同催化元件同样包括了输入催化链(X),诱发剂链(A)和燃料链(F)。在输入链(X)和诱发剂(A)出现的情况下,分别在两端向底物(GF)侵入,在完全重新互补配对的情况下,T3区域不足以稳定输出链而使得输出链游离。游离的输出链继续参与下游的信号报告,而燃料链(F)则参与底物(GF)重置而将催化剂(X)和诱发剂(A)重新释放以继续参与催化反应循环。

img3

在底物(GF)示意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分为三个主要的组成区域,两端用于辅助链置换反应的toehold(T1,T2)短链区域,中间用于链迁移的双链长链区域(S1,S2)以及正中用于底物重置的toehold(T3)短链区域。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明,链置换反应速率与toehold长度以及链迁移的长度相关。对于该工作讨论的协同催化反应而言,每一个反应步骤,包括toehold结合(速率常数kf),链迁移(速率常数kb)和toehold解离(速率常数为kr)均需纳入考虑。

img4

可以清楚地看到,只有输入链(X)或诱发剂链(A)存在的情况下,协同反应不能发生,没有输出链(Y)产生。通过实验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假设。

img5

接下来作者讨论了参与协同催化最重要的元件,底物(GF)的设计。根据链置换反应理论,T1和T2主要影响侵入链(X和A)的结合速率,而T3主要影响原双链的解离速率。若要顺利完成侵入链对S1、S2区域的链置换,需要使得T3的长度不能长于T1和T2。此外,考虑到燃料链(F)后续的回复反应,T3亦不能过短以影响底物(GF)再次生成的效率。

img6

因此,作者继续讨论了除了7-nt以外T3可使用的另外两种可能的长度,分别是5-nt和4-nt。结果表明,稍短的T3更有助于输出链(Y)报告的产生。

img7

作者紧接着尝试探讨在branch部分引入摆动碱基对的可能:在S1、S2中引入一些G-T互补配对,以期达到在不影响输出链(Y)产生速率的情况下,使得侵入链(X和A)更快游离到体系中继续参与协同催化反应。作者讨论了两种情况:只有S2上某个特定的碱基由C变为T与S2*中的G配对;以及输出链上该位置的C和S2上同一位置的C均用T替换与S2*的G配对。实验表明,诱发剂(A)的催化性能有所改善,当其为0.1×时,输出链(Y)的动力学表现为更快。此外,作者还指出这种催化效率的改变也与G-T的位置有关。

img8

综上所示,作者展示了一种基于DNA元件的协同催化反应的实现,提供了一种新的AND逻辑门的设计思路,并详细探讨了其设计原理。这对DNA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应用有新的启发。

2021年12月3日 21:02
浏览量:0
收藏